• 电话:
  • 传真:
  • 手机:18858808791
  •    
  • 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国徽制作工艺的演变历程
发布时间:2024-12-16 来源: 关键词:

民国时期的国徽制作
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徽制作始于1912年,当时的国徽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纹章学的布局。由鲁迅、钱稻孙、许寿裳三人共同设计的“十二章国徽”成为首面中华民国国徽,其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,包括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凤等吉祥物,象征国运长久美好。该国徽在1913年正式启用,并一直沿用至1928年。

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徽设计与制作
设计阶段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各界对国徽设计方案不满意,最终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。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带领下,提交了国徽设计方案。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,最终确定了将天安门、五星、齿轮、麦稻穗等元素融入国徽的设计中,这些元素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,还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特征。

制作阶段
新中国第一批金属国徽的制作工艺复杂,涉及铸造、精雕细琢、镀金烤漆等多个工序。铸造团队克服了多种技术难题,例如铜铝合金金属液的浇铸和冷却问题,最终成功铸造出国徽。参与制作的工匠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爱国热情,他们的努力使得国徽得以顺利制作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。

现代国徽制作工艺的发展
随着科技的进步,现代国徽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例如,在警徽制作过程中,通常会在表面加一层透明的树脂,以提高其耐用性和美观度。这种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国徽的制作,以确保国徽在长时间暴露于户外环境下的耐久性。

总结
国徽作为国家的象征,其制作工艺经历了从手工绘制到现代化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。从民国时期的“十二章国徽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徽设计,再到现代制作工艺的提升,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设计师和工匠的心血与智慧。国徽不仅是国家形象的体现,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传承。

首页 | 关于我们 | | 产品展示 | 设备展示 | 网站地图 | 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  |  1-5元产品 | 警徽制作 | 党徽制作 | 八一军徽定做 | 单位挂徽定做